耕读小学里的 朗朗书声
本文转自:合肥日报
截至1964年10月,合肥郊区办起42所耕读小学。半天学习,半天参加生产劳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合肥学习全国经验创办多所“耕读小学”,成为合肥教育史上的一个印记。
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教育状况,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全国农村兴办了形式多样的简易小学,有隔日制、半日制、早班、午班、晚班、识字班等,课程精简集中,儿童就近入学。1964年9月23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规定此类小学称耕读小学,以区别于全日制小学。
当时,合肥郊区大部分耕读小学实行半日班或早、午、晚班,学习语文、算术等课程,也上思想政治课,讲雷锋等人物的事迹,或者读一些报纸上的故事,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地道战》等。每天上课两至三小时不等,学生不用交学费。因为教室不多,一般都是两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这节课给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就在旁边自己做练习。
耕读小学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小的八九岁,大的十五六岁;文化程度也不一样,有的没上过学,有的上过一两年就辍学了,tp钱包官网下载有的因要帮助家里干农活而从全日制学校转过来。虽然耕读小学简陋,有的学生还要帮家里干农活,但那时大家学习劲头都很足,上学很少有迟到的。
而耕读小学的老师,一般都是由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担任,先是村民推荐,再由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和管理。实行半天劳动半天教学,或农忙劳动农闲教学,或白天劳动晚上教学。
应该说,当时创办耕读小学,作用还是不小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4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小学实际入学率不到20%。而随着耕读小学的创办,连同公立全日制小学统计,合肥郊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据相关资料统计,到1965年5月,合肥郊区共有耕读小学117所,在校学生3074人。
虽然耕读小学存在的时间不长,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大部分都转为了民办小学,但耕读小学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解决了农村孩子的就学问题,而且通过将“耕”与“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所倡导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培养德智体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精神也一直在发扬、延续。
本版由合报发现融媒体工作室组稿,文字:程堂义 王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