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旋律之冰城之歌》:谍战元素与音乐剧碰出火花
近日,哈尔滨歌剧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创作的红色题材音乐剧《永远的旋律之冰城之歌》上演。该剧将音乐剧形式与谍战题材有机结合,讲述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进步艺术团体——哈尔滨口琴社的抗日志士奋斗在隐蔽战线上的动人事迹。
谍战类型文艺作品聚焦隐蔽战线,讲述主人公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经受生死考验,面临理想信念与人性情感等艰难抉择的故事,形成了叙事结构复杂、逻辑缜密等艺术特色。这些对以“歌舞演故事”的音乐剧来说有一定的创作难度,所以以往的音乐剧创作对这一题材涉及不多。而《永远的旋律之冰城之歌》通过多种艺术处理手法,成功地创作出具有完整情节、戏剧冲突性与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永远的旋律之冰城之歌》将口琴作为全剧的重要线索,袁亚军、侯少华、苏红、陈淑娟等口琴社成员因口琴这个共同爱好集结在一起,进而形成了一股抗日力量,而日寇小林一夫等也对口琴情有独钟,他专门举办口琴晚会,邀请口琴社参加,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由此展开。在这个故事里,口琴的声音回响在很多戏剧场景中,实现了连接故事、营造氛围、抒发感情、传递信息等功能。
作品跳出以往谍战剧多以反转剧情烘托悬疑氛围的套路,从而深度挖掘歌舞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优长。剧中的主要人物是一群热爱口琴艺术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身处剧烈变化的时代之中,内心敏感,情感丰富。创作抓住这一人物特点,侧重于讲述他们进行生死抉择时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
比如,口琴社成员唐嘉陵、苏红、侯少华之间有着复杂的情愫。创作者以歌曲《问》交代人物的这种复杂关系。从苏红与侯少华对唱时温暖明亮的大调,转为唐嘉陵独唱时低沉的小调,这样的处理为后面唐嘉陵背叛组织、苏红和侯少华牺牲的情节埋下伏笔,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再比如,tp钱包由侯少华、唐嘉陵、小林一夫三个人物共同演唱的歌曲《自首与鸿沟》采取三重唱形式,每个声部都有助于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抗日者侯少华声部的坚定,侵略者小林一夫声部的冷酷,背叛者唐嘉陵声部的挣扎,忠诚与背叛的主题也由此凸显。
该剧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独特的复调织体结构。在音乐创作中,从简单的形式发展为复杂的网格,或改变不同声部的组合方式,即构成了音乐织体。而复调织体就是若干个声部大致处于一个平等或平衡的地位,没有某一个声部的旋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永远的旋律之冰城之歌》以对唱、合唱、重唱等形式构建复调织体结构,形成丰富的表现层次。歌曲《醉舞冰城夜》作为该剧的第一首歌曲,肩负着交代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构建人物冲突的使命。歌曲以对唱体现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如侵略者与反抗者的对峙;以合唱强调群体氛围和情感共鸣,像口琴社成员们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自由的渴望。这样复杂的艺术结构设置使歌曲极富情感冲击力。
当然,无论是音乐剧形式,还是谍战类型元素,都是该剧吸引观众的外在表现形式。这部作品最打动人心之处,还在于其红色内核,即一代中国青年怀揣着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对爱与正义的坚守,以坚强意志、勇敢气魄投身抗日斗争的牺牲奉献精神。以艺术创新激发观众观赏期待和爱国之情,这种方法或可值得同类题材音乐剧借鉴。
(作者:周立新,系北京舞蹈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