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种业强国之路:创新与未来
日前,第三十一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第二届水产种业专业论坛在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国际种业培训中心隆重举行。
论坛以“创新水产种业,助力蓝色未来”为主题,水产领域行业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专业人士等100余人参会,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为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燕继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梅,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王滨等行业主管领导出席并致辞。
精准定位
种源保护与利用
据统计,我国发现近2万种水生生物种类,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土著种”有280多种,培育或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266个。“尽管大多数水产种苗已实现自给,但仍面临良种匮乏、苗种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等挑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潘晓赋指出,中国在国际水产育种技术和人工培育良种方面缺乏影响力,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育-繁-推一体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种质退化、抗病力差和病害频发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玉梅介绍,种业是渔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现代渔业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发展水产种业,开展水产种质创新与利用,对于保障渔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渔民增收,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潘晓赋强调,国内水产种业缺乏专门的法律保护,企业作为培育单位的新品种仅占14%。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缺乏统一的品种性能测试标准。他建议加强塘养种群遗传监测,开发具有高观赏价值、抗逆性高和生产性能优越的水产新品种,并加强鱼类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国家保护动物的全人工繁殖技术突破,通过增殖放流,恢复野外种群。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我国珍稀濒危鱼类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潘晓赋认为鱼类迁地保育将成为我国珍稀濒危鱼类保护和恢复的发展方向之一。
突破界限
从水产大国到强国
“凝聚共识,激发水产活力,为我国水产种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燕继晔表示,将继续加大对水产种业的支持,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所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深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推进首都水产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贸易大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35年居世界第一,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王玉梅提到,要围绕“四个面向”,聚焦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展渔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加快水产种业科技自主创新。从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良种创制和示范推广,实施全产业链育种科技攻关。重点突破基因资源挖掘、遗传解析、分子设计育种等核心技术,力争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区域特征明显的新品种。增强物种多样性保护能力和优良新品种创新及转化能力,完善良种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和现代水产种业产业体系,加快提升水产种业综合竞争力,为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尽管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60%以上,但在国际水产养殖和遗传育种基础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尚需提升。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美味和多样化水产品需求的增长,我国水产种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tp钱包新品种需求日益增长,育种技术进步成为推动这一转型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鱼类基因组的破译为性状遗传解析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基因组序列资源,使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跻身国际前列。新技术突破有望助力国产水产业做大做强。潘晓赋还指出,选种育种保护和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养殖种类的野生近缘种的保护和深入挖掘不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燕继晔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玉梅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 王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杨国航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所长 武占会
创新成果
育种技术新突破
中山大学的张勇教授团队培育出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水产品。
利用高品质鲤进行“以鱼养水”和“以鱼养鱼”。从产业需求出发,将活体种质资源转变为优异基因资源库。构建“育种创新机制、育种关键技术、优异新品种、实地应用场景”的一体化体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李炯棠研究员分享了鲤的育种进展,通过基因渗透机制提高了鲤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有助于提升鲤的养殖效益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国是罗非鱼养殖和消费最大的国家,随着罗非鱼产业快速发展,以无乳链球菌病为主的细菌病频发,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罗永巨研究员成功选育出抗无乳链球菌病的“壮罗1号”新品种,显著提高养殖成活率,对提高罗非鱼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水平和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最大的鲤养殖国和消费国,2018年产量2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0%,是中国的“国鱼”,第4大淡水鱼。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冯建新研究员介绍了黄河鲤的育种进展,通过基因组资源开发改善了黄河鲤的体色和生长性状,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养殖者经济效益。
潘晓赋介绍了软鳍新光唇鱼的群体选育进展,成功培育出生长速度快、肌间刺弱化的新品种,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他认为,培育无肌间刺鱼类是世界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
金鱼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是我们弥足珍贵的“国粹”。我国金鱼种类繁多,有300多个品系,长期的人为选择使金鱼产生了众多独特的形态变异。但并未找到明确的性状关联基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朱华研究员介绍了金鱼育种技术,指出金鱼育种技术仍停留在2.0时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
中山大学 张勇教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李炯棠研究员
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 罗永巨研究员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冯建新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潘晓赋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朱华研究员
在论坛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的胡红霞研究员发布了国内外首款鲟鱼育种芯片“鲟芯1号”,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鲟鱼全身是宝,药用价值记载于本草纲目,鱼子酱更有“黑色黄金”的美誉。该成果在扩大新品种生产规模、缩短新品种培育世代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李绘娟博士发布了基于生物育种技术创制的金鱼新种质成果,突破金鱼育种技术瓶颈,创制出具有独特颜色模式的金鱼新种质。成功培育朱砂金袍龙晴蝶尾、朱砂蓝带凤、朱砂蓝带虎等新种质,丰富了金鱼品种,还提升了观赏价值。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胡红霞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李绘娟博士
此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贵州现代渔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水产学会与北京海源通德水产养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签订观赏鱼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合同。这些合作将助力企业把握发展机遇,推动技术进步和业务拓展。
此次水产种业专业论坛的召开,得到政府部门、行业学会、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北京水产种业专业论坛将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水产种业品牌盛会,为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的水产种业发展,激发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活力,共同促进我国水产种业自立自强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丨徐建杭
摄影丨吴秒衡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